ZQ Filtration (Shanghai) Co., Ltd.

 

新闻动态

we hane experience to develop and  lo calize construction and attachment at daewoo
抗菌空气过滤器滤料抑菌性能试验方法的研究
Source: | Author:hanxin | Published time: 2016-01-14 | 347 Views | Share:
抗菌空气过滤器滤料抑菌性能试验方法的研究


聂一新沈晋明邱济夫


(同济大学暖通空调研究所)


摘要:指出滤料的抑菌性能是抗菌空气过滤器最重要的评价参数。使用广口瓶浸渍法、最小抑菌浓度法、平行划线法和浸泡法对几种不同的滤料进行了抑菌性能试验,发现浸泡法可以用于抗菌滤料抑菌性能的定性试验,广口瓶浸渍法和最小抑菌浓度法可以用于抗菌滤料抑菌性能的定量试验,平行划线法不能用于抗菌滤料的抑菌性能试验。


关键词:抗菌过滤器抑菌性能广口瓶浸渍法最小抑菌浓度平行划线法浸泡法


绪论


许多研究发现,空调通风系统在设计、施工或运行管理不当的情况下会造成微生物在通风空调系统内定植、繁殖与传播,引起室内微生物污染,甚至爆发疫情。因此控制或消除通风空调系统的微生物污染已经成为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对有微生物控制要求的房间控制[1 ̄2]。目前最安全、最有效的对策就是消除微生物的滋生所需的条件,如控制高湿与积水(消除凝水,加强保温,防止结露与新风口的雨雪侵蚀),消除营养源(增加过滤效率,减少积尘,提高密封性,避免渗漏)。空气过滤器无疑是后一控制作用的主角,但由于它的功能(滤尘)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通常位于新风引入处和表冷盘管后,容易受潮),使过滤器积尘受潮,微生物在过滤器滤料内繁衍生长,释放代谢产物如臭气、内毒素、外毒素、过敏原等,有可能穿透过滤器,对下游气流造成二次污染[3 ̄4]。


为减小过滤器的微生物污染,通常的做法是提高过滤器的更换频率(减少积尘可能),或在过滤器前增加预热盘管(减少相对湿度),以及采用憎水无机滤料的过滤器。目前抗菌过滤器引人注目,但抗菌过滤器的实际使用效果尚无定论,其性能参数如滤菌效率、抑菌效率的研究也很少,也无相应统一的标准与检测方法。在美国有研究者研究了抗菌措施、过滤器形式、使用环境条件、容尘量及微生物种类对于滤料效率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过滤器滤料上的微生物生长情况[5 ̄7]。在国内,有研究者对普通滤料的滤菌效率进行了研究,而过滤器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未见有研究[8 ̄9]。笔者参与的课题组曾对抗菌空气过滤器滤菌性能评价作了一些研究,根据多次试验,认为同级别的抗菌空气过滤器与普通空气过滤器对于微生物的过滤效率差别不大[10]。


笔者认为在实际使用中抗菌过滤器的更重要一面应是防止微生物在过滤器上的繁殖,因此抗菌过滤器的抑菌性能比其滤菌效率显然更关键,前者对控制


过滤器的二次污染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笔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抗菌空气过滤器的抑菌性能评价进行研究。


本研究收集了A、、、四种滤料,其特性如表BCD1所示。为了评价这些滤料的抑菌性能,笔者在实验室条件下,借鉴国内外标准[11 ̄14],分别采用广口瓶浸渍法、最小抑菌浓度法、平行划线法进行了试验,并用简易的浸泡法进行比较。






1广口瓶浸渍法(AATCCTestMethod100)


1.1方法的由来


该方法参照了美国纺织化学家和染色家协会技术手册(AATCCTechnicalManual)中纺织材料抗菌整理的评定方法(AATCC100-1988),可用于抗菌滤料抑菌能力的定量分析[11]。类似方法有《消毒技术规范》[12]中的浸渍试验法。


1.2试验过程


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6111(4),菌液浓度为106个/mL。将直径为4.8cm的A、、、四种滤料圆片BCD分别堆放到四个广口瓶(容量250mL,带旋盖)中,在每个瓶中分别加入20mL左右的菌液(菌液量应能刚好被滤料吸收完全而没有剩余,保证其与滤料的充分作用),用灭菌玻璃棒确保均匀分布。尽快(0接触时


间)往广口瓶中添加100mL的PBS溶液(0.03mol/L,


PH7.2),摇晃均匀后取样稀释培养。


再取这四种滤料重复上述试验,但接触时间不是0而是24小时,即在添加PBS溶液前要在37℃下培养广口瓶24小时。


1.3试验结果


可以用公式(1)计算抗菌滤料的抑菌性能






其中,CFU0h和CFU24h分别为0h和24h接触时间广


口瓶中的接种抗菌滤料上的细菌数。


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24h接触时间滤料的抑菌能力






试验结果的有效性有两个约束条件,本试验也对这两个条件进行了验证。作为对照,0h接触时间未接种抗菌滤料A、上的菌数为0;同样,作为对照的接B种普通滤料D在24h接触时间的菌数比0h接触时间的菌数有显著增加(Wilcoxon秩和检验,显著性水平5%)。因此可以认为结果是有效的。


1.4结论与讨论


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做试验菌是因其为空气中常见的有害菌,更接近抗菌滤料的实际工况。该法采用带旋盖的广口瓶以防止水分的蒸发,在取样培养前


添加PBS溶液以中和抗菌剂及滤料整理剂的影响,并考虑了对照因子以保证结果的有效性。需要说明的是,最后得出的抑菌率应标明试验菌的种类和菌液的浓度。


该法适用于溶出性抗菌滤料抑菌性能的定量鉴定。如果滤料中的抗菌剂是非溶出性的,可对试验方法加以改进,采用振荡的方法使抗菌剂和菌液充分接触,具体可参见《消毒技术规范》[12]中的振荡烧瓶法。


2最小抑菌浓度法


2.1试验方法的原理


该方法参照了《消毒技术规范》[12]中的最小抑菌浓度法,通过观察细菌在混合了滤料悬液的培养基上的生长与否,确定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滤料悬液浓度,即最小抑菌浓度(MIC,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根据滤料的一些特性,对试验方法做了一些改进。


2.2试验内容


菌液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26111(4),浓度为107个/mL。滤料采用A滤料,先将其研磨粉碎,然后用PBS溶液(0.03mol/L,PH7.2)配制成一系列质量浓度的悬液。分别取10mL悬液和10mL双倍MH琼脂培养液混合后浇注于φ90的平皿内,制成多个含滤料的不同浓度的培养基,然后取0.1mL菌液平铺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培养的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A滤料对试验用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156%。


表3不同悬液浓度的培养基上菌落生长情况






2.3分析与探讨


该方法可用于不同滤料的抑菌性能比较,且能以最小抑菌浓度值对抑菌性能进行量化。要注意最小抑菌浓度一定要给出具体的试验参数条件(如试验菌的种类、浓度等)。试验中也考虑了对照因子,即将不含滤料的PBS溶液与琼脂混合后制成培养基,进行铺板培养。


由于滤料粉碎后形成了较大的表面积,能与菌液充分接触,因此该方法同时适用于溶出性和非溶出性抗菌滤料的鉴定。但该方法只适用于亲水性滤料,憎水性滤料难以形成混合均匀的悬液,制成培养基后滤料会浮在表面。a